如何將制取的氫氣向外輸送,這屬于氫能產業中的“任督二脈”,尤其是日益膨脹的氫需求與國內資源錯配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尋求與發展大規模運氫技術是必須且一定的。
目前我國儲運環節較為成熟的是以高壓氣態長管拖車進行短距離點對多輸送。以20MPa Ⅱ型碳纖維纏繞長管運輸車來看,單次運氫量為550kg左右,而30MPaⅡ型碳纖維纏繞長管運輸車運氫量也并未得到倍數級提升,對此也有觀點稱:在未來大規模運氫條件下,高壓氣氫儲運氫方式會有些“力不從心”。
當然,隨著氫能儲運產業的快速發展,儲運方式多元化已逐步顯現。但實際上,不論是更高壓力的氣態儲運氫,還是液氫、固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等,由于其載體容器體積的固定性,單次儲運氫能力存在一定的上限。因此,利用輸氫管道進行氫氣輸送,則被認為是運氫環節的最終目標。
國內無標可依,輸氫管道建設“無從下手”
按理來說,輸氫管道可以滿足長時、長距離、大規模的輸氫,其發展應該具有一定的優先級。但從實際來看,我國輸氫管道主要以短距離廠區內自用管道為主,外部實際投用的輸氫管道并不多。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痛點,除新建管道與后期維護的高昂成本外,管道輸氫產業相關標準缺乏則是主要所在。
正所謂完善的標準是一項產業的基本前提,但我國并無正式出臺的輸氫管道標準,現行的也是主要依據歐美國家相關標準,因此國內對于管道的建設、試驗、檢漏乃至危機處理方案等仍處于摸索階段。
就以近期較為火熱的天然氣摻氫管道技術來說,業內公認的是摻氫比例低于3%即可使用現役天然氣輸送管道,并不用加以改造或變動。但又有研究表明,摻氫比例提升至10%時,也基本不用對現役天然氣輸送管道進行改造,整體產業出現了“各說各話”的情況,到底“誰對誰錯”沒有準確的定論,因為在不同維度下大家都可以是對的。
此外,管道輸氫到底該用普通的304不銹鋼還是需要使用316不銹鋼或更高級別的管材,以及輸氫管道的閥門組件如何選用、增壓設備的各項要求等均沒有準確的依據,產業陷入一個“尷尬期”。
不過,近期六部委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其中提及要完善輸氫管道建設的各項標準,這也是對于管道輸氫產業發展的一大利好。
但話說回來,標準完善了,輸氫管道建設就會“井噴發展”嗎?
上下游產業規模猶小,輸氫管道建設成“夾心餅”
一項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其前端產業發展的帶動,即制氫端產業的發展帶動作用。只有氫的產量大幅提升了,大規模的儲運氫技術才有發展的空間,否則就是“大馬拉小車,多此一舉”。
而前端氫源的降本也將拓闊終端應用市場的發展,再正向反饋至前端產業促進其進一步優化。例如終端氫車市場的快速增長能夠帶動加氫站的建設,同時也將帶動整體氫氣需求量的增長,從而帶動大規模氫能儲運技術的發展,整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但以當下來看,不管是制氫端還是加氫端,大多屬于“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符合管道輸氫可長時穩定供氫的理念,同時當下市場盈利規模也無法全面覆蓋輸氫管道建設成本,因此距離管道輸氫閉環大規模發展還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當然從總體需求量來說,交通領域的氫需求占比終歸在于少數,我國氫能的應用場景還是主要集中于工業領域。且由于工業領域主要還是對于純氫有較大的需求,因此純氫管道的建設也將在綠色化工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而天然氣摻氫管道在經過一定比例的摻混運輸后,后端基本不會進行分離提純,而是直接燃燒進行能量產出,其理想的終端應用主要是摻氫內燃機、摻氫燃氣輪機或成為家用燃氣等。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純氫管道建設與天然氣摻氫管道建設并不存在絕對的替代或過渡關系,反而可依據實際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建設方式,實現更大的經濟性效益。
技術與市場互不沖突,規模化建設在于“物有所值”
從發展來看,隨著整體氫能產業的發展,制氫端也好,用氫端也罷,其制約性終將會被打破,所以一項產業的發展最終還是需要回到產業自身。
但以實際來看,目前國內輸氫管道尤其是純氫管道建設核心部件基本采用成本高昂的進口產品,并不存在規?;瘧玫慕洕?。
此外,輸氫管道建設需要用地,因此在完成線路規劃后,還需要進行相關線路征地,這本就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再加上管道鋪設、后期維護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輸氫管道建設自身就存在難度大、工期長、投入高等難點,普通玩家根本無法入局。
因此以當下發展情形來看,建設輸氫管道看起來并非是一項明智的選擇。但話說回來,技術的研發本身就具有前置性,就單以管道輸氫技術來看,其技術的研發與突破,與當下能否獲利并不存在絕對的制約性。
業內某輸氫管道建設方表示:“從產業來看,或許當下的整體產業規模并未達到必須要大規模建設輸氫管道的境地,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可以不去研發,不去制定相關的標準,那么到最后真到了需要發展的那一天,就真的成了‘睜眼瞎’。”
據勢銀能鏈了解,目前國內管道輸氫技術已有所突破,只不過礙于沒有實際可依據標準,并未進行大規模的應用。此外輸氫管道建設所需管材、壓縮機、管閥件、流量計、測漏儀等關鍵設備與核心零部件,已有多個國內廠家布局且有實際突破,進口壟斷局面開始“松動”。
不過,一項技術研發的最終目標還是需要朝著商業化發展,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因此只有在前期不斷的積累,才能實現真正的厚積薄發。
整體來說,管道輸氫技術的發展是必然的,這也是氫能產業發展的未來導向。而在標準、政策完善的條件下,前端實現大規模制氫,終端市場規模可帶動整體產業盈利,或將形成以長輸氫管道為主,多種氫儲運方式因地制宜、靈活互補并存的氫儲運體系。
不過,管道輸氫時代何時到來,并不能得出準確的定論。勢銀能鏈認為,管道輸氫作為未來最具潛力的長距離、大規模運氫方式之一,盡管如今還存在經濟性較差、標準不完善、建設難度大等難點,但隨著產業的破局,定會行則將至。
責任編輯: 李穎